关系中,总觉得心累的人,请做到这4个字|每日快报
最近,一个来访者很苦恼。她说,前两天,一位不太熟的朋友找她倾诉,她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听对方絮絮叨叨
最近,一个来访者很苦恼。
她说,前两天,一位不太熟的朋友找她倾诉,她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听对方絮絮叨叨。
可每次这样,内心的烦躁,都滋滋作响。
(资料图片)
脑里响起的话,却是:“你要对别人好一点,不要表现得那么不耐烦。”
每次都是强忍烦躁,耐着性子听完,可心里一点也不情愿。
“为什么你非得对别人好一点?”我问她?
她忆起,一位亲近的朋友说她“自私”,她也就相信了这种说法。
哪怕自己实际上很会照顾别人感受,与人相处,还是刻意表现得“不自私”。
图片来源于:pexel
她的这份“身不由己”,我在蛮多人身上都能看到。
或许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刻: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,压抑自己的感受。
小到强忍烦躁听电话,大到放弃理想、妥协吃亏、嫁给根本不爱的人……
当这些时刻发生,疲惫、内耗、焦虑也会随之出现。
不禁令人想要探究: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?我又该如何调整它呢?
不知你有没有发现:
我们有时会通过外界评价,来得到“我是谁”的答案。
就像我的来访者,小时候,学累了想休息一会儿,路过的妈妈冷嘲热讽:“看你那懒样!”
周末不想洗校服,就被妈妈指责为:“邋遢,不像个女孩子”
攒了很久的钱买新手机,爸爸看到后说:“尽整些浪费钱的玩意儿,爱慕虚荣!”
明明很上进、简朴,听到这种话,顿时无地自容,觉得自己太懒惰、太拜金。
但,这是真实的我们吗?
图片来源于:pexel
幼时,人对自己的评价,是模糊的,所以很容易被长辈,同龄人左右。
通过别人抛来的评价,我们像拼图一样,拼成了一个自我的粗略图。
来访者觉得自己“自私”,是因为朋友这样评价她。
觉得自己不上进,邋遢,是因为妈妈这样评价她。
可实际上,她会在意自己说的每句话,会不会伤害到对方;
她会在学习,工作中,竭尽全力。
她会在出门前检查鞋子上有没有泥巴,衣服有没有皱折。
她比很多人更利他、更精致,但这不影响她觉得自己很自私、很邋遢。
并且,尽力让自己表现得更无私、更自律。
内心的动机,其实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她不停忽视自己的感受、去迎合别人的评价。
这个过程,也让她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,身心越来越内耗虚弱。
对自我的感知越来越不确定: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?
图片来源于:pexel
这种内耗虚弱,在自体心理学派中,被视为一种“不完整的自体性”。
指一个人缺乏自体感,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,倾向于通过客体的评价形成自体感,也就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。
虚弱,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内部发生了什么,得用别人的眼睛才能照出自己的样子,导致内部感受很不协调。
又期待别人给出的答案,又对这个答案感到失望;
又想要看到真实的自己,又无法清晰地觉察自己。
层层虚弱,处处混沌。疲惫与内耗,便不知不觉发生了。
这份虚弱和烦躁背后,其实藏着一个信息——我渴望有人能陈述我的内心世界。
我注意到,每次来访者说“那种感觉就像……”,却形容不出来,我代为说出她的感受。
她会用力拍手,高兴地说:“对对对,就是这种感觉。”
那时候她的表情,真的很像一个被母亲夸赞的小女孩。
挂在嘴边却说不出来的话,被人给说出来了,会让她感到深切地理解和镜映,所以她潜意识里渴望有人看见自己。
但这份渴望,终究不是她真正的需求。
因为,她之所以如此渴望被陈述,源自从小到大,父母都未曾看到过她的内心。
孩童时,她看别人穿的红裙子,很羡慕,想跟爸爸讨一个。
爸爸说:“小小年纪,心思都放在虚荣上,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?”
上学时,她熬了几天夜读书,实在累了,周末想出去透透气。
妈妈说:“你怎么这么懒?多少人想读书都读不成,你就不能上进点吗?”
爱慕虚荣、懒惰成性……
孩子的世界里,父母的话就是真理,她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一个人。
图片来源于:pexel
但内心深处,她不想成为这样的人,因为她真正想听的话是:
女孩子爱漂亮,没有错啊
累了,就好好休息吧
她需要的是,渴望,需求被看见。
经过心理咨询的层层深入,她意识到:
我之所以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,
是因为,我不知道我是谁,所以我才会在别人的眼中,找自己。
心理学教授徐钧认为:“母亲注视和回应孩子的过程中,母亲的关注让孩子体验到,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。
比如孩子呀呀学语时,母亲微笑着看他很努力开合嘴唇,这种温柔耐心的看见,会孩子觉得:母亲眼中的我,就是最好的我。
孩子对自我有较好的感觉,就会相信,自己能做得很好,从而不介意其他人的看法,有力量活出独立性。
如果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是忽视性的,孩子对自身的体验就是不确定的。
这类孩子往往不易于寻找自己体验的边界,难以形成具有内聚性和统整性的自体感。
每个人都有被镜映的需要,童年缺失了,成年便会索要补偿。
从他人身上索要补偿,治标不治本。
从自己内部进行修复,才能真正平复虚弱感。
首先,我们要观察自己实际上是怎么一个人。
这种观察体现在:不带评价、标签,客观地梳理自己能做到的事、不能做到的事。
比如:
我能在别人难过时,马上察觉到并给出反馈;
我不能在进入陌生场所时,很快敞开自己、畅所欲言。
我能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,对他人的内心保持好奇;
我不能滔滔不绝地讲话,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。
对自己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越清晰,我们就越了解自己的全景。
图片来源于:pexel
进而全面自察,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渴望被肯定,在哪方面得不到肯定也没关系,就会知道自我和外界的边界在哪里。
长期自我觉察,能让心理地图水落石出一般清晰。
其次,不轻易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。
当我们无力探索自己时,便倾向于搜集表象。
一方面,喜欢给别人贴标签:
他就是那样一个人;他总是做这种事;他绝对会用这种方式应对……
另一方面,对别人贴来的标签格外敏感,夜深人静时反复回溯。
想要真正探索内在,不妨停止搜集表象,多维度地深入观察:
这个人有不同于此的另一面;他并不总是表现如此。
我也有无私的时候;我在某些特定时刻会表现得很慷慨。
观察自己和他人不同的面向,便是在培养全面看待世界的视角。
另外,可以通过正念、冥想等方式,向内探索,了解内在力量。
每天固定抽一点时间,静静坐着,放空大脑,感受呼吸时气流在体内循环,拂过心肝脾肺肾。
烦躁感逐渐退去,蠢蠢欲动的杂念逐渐退去,我们开始看到身体最本来的样子。
图片来源于:pexel
正念通过向内探索的方式,让我们看到内在核心,并在全然的放松与接受中,产生更强的自我感。
“我是谁”,“我想要什么”的答案,因此拨云见雾,水落石出。
所有身体力量,向核心部位汇聚,让我们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。
还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,让咨询师带你找回内在自我。
一旦找回自我,别人的话对与不对,从此都不再重要。
清楚自己的存在价值,生活便有了锚点和重心。
最后,分享给大家一首诗歌:
孙瑞雪《别忘了你是谁》
你在寻求被人关注吗?你已经成为乞丐,
你要从他人的眼中 看见自己的面孔和特征。
那就做乞丐吧,
但别忘了你是谁。
你在渴望被人关爱吗?你只是在乞讨,
你想在他人的语言和态度里拼凑起自己的人格和人生。
那就乞讨吧,
别忘了你是谁。
图片来源于:pexel
你在寻求外面的认同吗?我也在乞求荣誉和体面。
我们都是乞丐,
在评判、冷眼、尊重和荣耀中喘息。
那就苟延残喘吧 别忘了你是谁
别忘了你是谁
你会逐渐发现那些法则
给予者,总能获得
施与爱,迎来世界
你会发现
人,生而富有
别忘了你是谁。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如果您有情绪压力,原生家庭,婚姻情感,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,需要心理咨询,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
作者:芒来小姐
编辑:碳水化合物
图源:网络
首发:壹点灵心理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标签:
最近,一个来访者很苦恼。她说,前两天,一位不太熟的朋友找她倾诉,她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听对方絮絮叨叨
5月22日上午,肥东马湖乡召开工作推进会,乡老有所学行动工作专班、各社区老有所学行动专干参加会议。会上
一、买房子没有房产证的房子能不能买买房子没有房产证的房子能买,但购买方的合法权益可以能不到保障,建议最
据36氪消息,极星汽车中国公司正与星纪魅族酝酿一场资本层面的合作,初步探讨的方向为组建合资公司,以推动
中国网5月24日电自然资源部网站日前公示了33个和美海岛候选名单,辽宁省大长山岛和小长山岛(岛群)、鼓浪
联发股份(002394)05月24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。
官宣超可信®系列产品领先创造行业“超十亿”里程碑青岛2023年5月24日 美通社 -- 5月23日,勃林格殷格翰亮
5月22日,四川松潘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在尕力台湿地例行巡护时,发现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,这是
[ 相关新闻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