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
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正文

关系中,总觉得心累的人,请做到这4个字|每日快报

2023-05-24 18:18:11来源:壹点灵

最近,一个来访者很苦恼。

她说,前两天,一位不太熟的朋友找她倾诉,她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听对方絮絮叨叨。

可每次这样,内心的烦躁,都滋滋作响。


(资料图片)

脑里响起的话,却是:“你要对别人好一点,不要表现得那么不耐烦。”

每次都是强忍烦躁,耐着性子听完,可心里一点也不情愿。

“为什么你非得对别人好一点?”我问她?

她忆起,一位亲近的朋友说她“自私”,她也就相信了这种说法。

哪怕自己实际上很会照顾别人感受,与人相处,还是刻意表现得“不自私”。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她的这份“身不由己”,我在蛮多人身上都能看到。

或许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刻: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,压抑自己的感受。

小到强忍烦躁听电话,大到放弃理想、妥协吃亏、嫁给根本不爱的人……

当这些时刻发生,疲惫、内耗、焦虑也会随之出现。

不禁令人想要探究: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?我又该如何调整它呢?

01 自察缺失,消失在合唱中

不知你有没有发现:

我们有时会通过外界评价,来得到“我是谁”的答案。

就像我的来访者,小时候,学累了想休息一会儿,路过的妈妈冷嘲热讽:“看你那懒样!”

周末不想洗校服,就被妈妈指责为:“邋遢,不像个女孩子”

攒了很久的钱买新手机,爸爸看到后说:“尽整些浪费钱的玩意儿,爱慕虚荣!”

明明很上进、简朴,听到这种话,顿时无地自容,觉得自己太懒惰、太拜金。

但,这是真实的我们吗?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幼时,人对自己的评价,是模糊的,所以很容易被长辈,同龄人左右。

通过别人抛来的评价,我们像拼图一样,拼成了一个自我的粗略图。

来访者觉得自己“自私”,是因为朋友这样评价她。

觉得自己不上进,邋遢,是因为妈妈这样评价她。

可实际上,她会在意自己说的每句话,会不会伤害到对方;

她会在学习,工作中,竭尽全力。

她会在出门前检查鞋子上有没有泥巴,衣服有没有皱折。

她比很多人更利他、更精致,但这不影响她觉得自己很自私、很邋遢。

并且,尽力让自己表现得更无私、更自律。

内心的动机,其实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
她不停忽视自己的感受、去迎合别人的评价。

这个过程,也让她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,身心越来越内耗虚弱。

对自我的感知越来越不确定: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?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这种内耗虚弱,在自体心理学派中,被视为一种“不完整的自体性”。

指一个人缺乏自体感,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,倾向于通过客体的评价形成自体感,也就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。

虚弱,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内部发生了什么,得用别人的眼睛才能照出自己的样子,导致内部感受很不协调。

又期待别人给出的答案,又对这个答案感到失望;

又想要看到真实的自己,又无法清晰地觉察自己。

层层虚弱,处处混沌。疲惫与内耗,便不知不觉发生了。

02 无力自察,是一种镜映缺失

这份虚弱和烦躁背后,其实藏着一个信息——我渴望有人能陈述我的内心世界。

我注意到,每次来访者说“那种感觉就像……”,却形容不出来,我代为说出她的感受。

她会用力拍手,高兴地说:“对对对,就是这种感觉。”

那时候她的表情,真的很像一个被母亲夸赞的小女孩。

挂在嘴边却说不出来的话,被人给说出来了,会让她感到深切地理解和镜映,所以她潜意识里渴望有人看见自己。

但这份渴望,终究不是她真正的需求。

因为,她之所以如此渴望被陈述,源自从小到大,父母都未曾看到过她的内心。

孩童时,她看别人穿的红裙子,很羡慕,想跟爸爸讨一个。

爸爸说:“小小年纪,心思都放在虚荣上,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?”

上学时,她熬了几天夜读书,实在累了,周末想出去透透气。

妈妈说:“你怎么这么懒?多少人想读书都读不成,你就不能上进点吗?”

爱慕虚荣、懒惰成性……

孩子的世界里,父母的话就是真理,她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一个人。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但内心深处,她不想成为这样的人,因为她真正想听的话是:

女孩子爱漂亮,没有错啊

累了,就好好休息吧

她需要的是,渴望,需求被看见。

经过心理咨询的层层深入,她意识到:

我之所以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,

是因为,我不知道我是谁,所以我才会在别人的眼中,找自己。

心理学教授徐钧认为:“母亲注视和回应孩子的过程中,母亲的关注让孩子体验到,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。

比如孩子呀呀学语时,母亲微笑着看他很努力开合嘴唇,这种温柔耐心的看见,会孩子觉得:母亲眼中的我,就是最好的我。

孩子对自我有较好的感觉,就会相信,自己能做得很好,从而不介意其他人的看法,有力量活出独立性。

如果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是忽视性的,孩子对自身的体验就是不确定的。

这类孩子往往不易于寻找自己体验的边界,难以形成具有内聚性和统整性的自体感。

03 如何提高自我觉察能力?

每个人都有被镜映的需要,童年缺失了,成年便会索要补偿。

从他人身上索要补偿,治标不治本。

从自己内部进行修复,才能真正平复虚弱感。

首先,我们要观察自己实际上是怎么一个人。

这种观察体现在:不带评价、标签,客观地梳理自己能做到的事、不能做到的事。

比如:

我能在别人难过时,马上察觉到并给出反馈;

我不能在进入陌生场所时,很快敞开自己、畅所欲言。

我能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,对他人的内心保持好奇;

我不能滔滔不绝地讲话,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。

对自己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越清晰,我们就越了解自己的全景。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进而全面自察,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渴望被肯定,在哪方面得不到肯定也没关系,就会知道自我和外界的边界在哪里。

长期自我觉察,能让心理地图水落石出一般清晰。

其次,不轻易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。

当我们无力探索自己时,便倾向于搜集表象。

一方面,喜欢给别人贴标签:

他就是那样一个人;他总是做这种事;他绝对会用这种方式应对……

另一方面,对别人贴来的标签格外敏感,夜深人静时反复回溯。

想要真正探索内在,不妨停止搜集表象,多维度地深入观察:

这个人有不同于此的另一面;他并不总是表现如此。

我也有无私的时候;我在某些特定时刻会表现得很慷慨。

观察自己和他人不同的面向,便是在培养全面看待世界的视角。

另外,可以通过正念、冥想等方式,向内探索,了解内在力量。

每天固定抽一点时间,静静坐着,放空大脑,感受呼吸时气流在体内循环,拂过心肝脾肺肾。

烦躁感逐渐退去,蠢蠢欲动的杂念逐渐退去,我们开始看到身体最本来的样子。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正念通过向内探索的方式,让我们看到内在核心,并在全然的放松与接受中,产生更强的自我感。

“我是谁”,“我想要什么”的答案,因此拨云见雾,水落石出。

所有身体力量,向核心部位汇聚,让我们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。

还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,让咨询师带你找回内在自我。

一旦找回自我,别人的话对与不对,从此都不再重要。

清楚自己的存在价值,生活便有了锚点和重心。

最后,分享给大家一首诗歌:

孙瑞雪《别忘了你是谁》

你在寻求被人关注吗?你已经成为乞丐,

你要从他人的眼中 看见自己的面孔和特征。

那就做乞丐吧,

但别忘了你是谁。

你在渴望被人关爱吗?你只是在乞讨,

你想在他人的语言和态度里拼凑起自己的人格和人生。

那就乞讨吧,

别忘了你是谁。

图片来源于:pexel

你在寻求外面的认同吗?我也在乞求荣誉和体面。

我们都是乞丐,

在评判、冷眼、尊重和荣耀中喘息。

那就苟延残喘吧 别忘了你是谁

别忘了你是谁

你会逐渐发现那些法则

给予者,总能获得

施与爱,迎来世界

你会发现

人,生而富有

别忘了你是谁。

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,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,限时发放。(私信回复 量表 ,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~)

如果您有情绪压力,原生家庭,婚姻情感,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,需要心理咨询,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

作者:芒来小姐

编辑:碳水化合物

图源:网络

首发:壹点灵心理

专注心理成长,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[ 相关新闻 ]